出了社會後,大家往往都意識到結交能互相幫助的朋友非常重要,不管是職場升遷或是在事業上發展,人脈都是關鍵要素,但究竟有適合內向者的低負荷人脈經營方法呢?
在儲備幹部的職涯中,我也認識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就算是 MA 也大概有一半的人其實不是很外向的人,究竟大家都如何讓職場中的前輩、同事對自己有印象的呢? 本篇也將參考《越內向越成功》這本書內提供的觀念,其中我也非常認同作者提到的維持鬆散聯繫的習慣。
內向者該知道的人脈連結三要素
- 互利共生
- 真誠
- 隨機的催化劑
互利共生
我們都知道自身的能力很重要,畢竟出社會後大家時間都很寶貴,如果能在社交的基礎上協助彼此人生成長,那會對彼此而言是非常寶貴的連結。出社會後人脈的本質 : 利益導向,要不能幫助彼此在事業成長、要不有情緒價值、有共同興趣。
真誠
真誠不是指要對人掏心掏肺,而是你必須真心的為對方著想,當對方需要幫助時,你能給予他所需之資源。人性都很討厭偽君子與自私的人,因此若是有人人前演一面,人後又是另外一面,或是凡是只為自己利益考量,如果沒潛在好處就不做,那麼長久下來遲早會失去與人連結的機會。
隨機的催化劑
人與人相處,你不會隨時追蹤對方的人生現狀,這時閒聊就很重要,透過閒聊,能彼此交換有用的資訊。筆者想分享一個小故事,我年初在苦惱找不到好的台北房子,當時滑了591好一陣子就是找不到乾淨、有客廳、又兼顧 CP 值的套房,但神奇的是,我當時隨便揪了一個台北的好友喝酒,就偶然在他口中聽到他有在出租房間,而且那完全符合我的標準,有客廳還有廚房,僅要7000元。如果那天我沒有在 IG 密他要不要一起喝酒,如果我那天沒有和那位朋友見面,我現在租房的成本至少翻個2至3倍。
至於對於內向者有沒有低負荷的閒聊方法呢? 筆者非常建議使用 IG,朋友發限動時就是聊天的切入點,而既然是閒聊就不需給彼此太大壓力,短暫聊完限動裡的話題,交換目前生活資訊後就可打住,若社交能量更高、你也對這位朋友感興趣再考慮輕鬆的約吃飯喝酒。
筆者個人養成人脈心得
MA 提供大量與人認識的資源,我一進來現職就有機會認識幾十個同期優秀的同儕、整個輪調期也認識了另外幾十個各部門的主管、同事,要如何時常與這些人保持聯繫,至少未來需要互相合作時能讓對方心中對自己還保有印象就非常重要。而筆者自身也不是非常喜歡下班後和同事一直社交的人,因此我會刻意有幾個方法保持和大家的弱連結 :
- 認識時與實體相處的當下全心全力的社交,呼應前文提到的真誠與有趣,在與人社交時我都會規定自己不能科技冷漠,即使對對方的話題沒想法沒興趣也會認真聆聽,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好奇。
- 對方有需求,不期待會收到回報的幫忙,願意大方的幫助別人很容易在對方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多數人在未來也會更願意給回饋。如果是不會耗費自己太多心力就可以做到的事,筆者個人就會願意幫助,例如當朋友的學弟妹需要面試資料時,我就會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材料跟準備心得都提供給對方。
- 每天刻意回 IG 限動,回限時是一個超無壓力的連結方式,當我看到朋友發有趣的內容,我就會回個兩句,甚至主動和對方請教議題,每天保持這個習慣,也讓我一天至少可和20-50個朋友保持對話,未來有需要對方幫忙或是想揪出門一起玩樂時也更容易。